中文:
2024,曹桂祥、李建新,《从立业到成家:社会转型背景下教育与工作对初婚时间的影响》,《山东女子学院学报》, 第05期,32-49页;
2024,李建新、盛禾,《邦戈茨生育模型演变及其对中国低生育水平的新解释》,《人口与经济》, 总第262期,第01期,62-75页;
2024,李建新、盛禾,《国际视野下大国人口实力比较与优化人口发展战略》,《晋阳学刊》,第01期,30-42页;
2023,赵晓航、李建新,《中国人力资本存量的变化趋势与机会窗口》,《探索与争鸣》 ,第10期,103-179页;
2023,刘瑞平、李建新,《童年逆境对中老年人失能轨迹的影响》,《人口学刊》 总第257期,第45卷01期,48-60页;
2023,刘瑞平、李建新,《个体导向方法的理论缘起、实例应用及评述》,《社会研究方法评论》2023, 3 (1): 第64-99页;
2023,秋丽雅、李建新,《中国成年人抑郁的社会分化:动态视角与交叉视角》,《社会学研究》第05期,第180-202页,230页;
2023,李建新、秋丽雅,《新疆人口转变与发展——回应西方有关新疆人口“种族灭绝”谬论》,《西北人口》第05期,第1-13页;
2023,盛禾、李建新,《生育动机的世代与性别差异分析基于CFPS2020数据》,《社会》第03期,第187-212页;
2023,李建新、刘梅,《中美人口变迁及对其自身国家实力的影响》,《晋阳学刊》第1期,第3-15页;
2022,刘瑞平、李建新,《童年逆境对中老年人健康的影响——基于死亡选择性处理的研究》,《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9卷第6期,第66-75页;
2022,刘瑞平、李建新,《我国中老年人健康不平等的变化趋势及相关因素分解》,《人口与发展》第28卷第5期,第43-55页;
2022,李建新、刘梅,《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口现状及变化趋势分析》,《西北人口》第2期,第28-41页;
2022,李建新、秋丽雅,《我国人口少子老龄化过程趋势、风险与对策分析》,《晋阳学刊》第1期,第62-71页;
2022,李建新、秋丽雅,《我国少数民族人口生育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壮族、回族、满族、维吾尔族、藏族、蒙古族为例》,《西北民族研究》第1期;
2022,赵晓航、李建新,《丧偶对中国老年人健康的影响:社会连结的调节作用》,《人口学刊》第1期,第58-75页;
2021,李建新,《对所谓“种族灭绝”的有力回击》,《人民日报》2021年9月28日第11版《政治》;
2021,张新辉、李建新,《个体外在特征对婚姻的影响——以身高为例》,《兰州学刊》第09期,第135-150页;
2021,刘瑞平、李建新,《童年逆境对我国中老年人健康的多重影响:单一、累积和组合效应》,《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03期,第57-70页;
2021,夏翠翠、李建新,《配偶综合症?配偶健康对老年人死亡风险的影响及中介效应研究》,《人口与发展》第02期,第65-73页;
2021,李建新,《误读的中国人口》,北大社会学·教授自选集系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0,李建新、刘瑞平,《我国省际人口负增长趋势的差异性分析》,《人口学刊》第06期,第42-48页。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人口学》 2021 年第2期全文转载;
2020,李建新,《从费孝通学术研究被质疑谈起》,《魁阁》第1期,总第3期,第18-24页;
2020,张新辉、李建新,《代际同住对青年女性主观福利的影响》,《社会发展研究》第1期;
2020,李建新、秋丽雅,《河西走廊的人口变迁与发展》,《西北民族研究》第3期;
2020,李建新、刘梅、刘瑞平,《新疆城乡人口死亡水平分析》,《西北人口》第2期;
2019,陆杰华、李建新等,《新时代人口素质论》,中国人口出版社;
2019,李建新、杨珏、姜楠,《结构差异视角下的新疆人口转变》,《西北人口》第3期;
2019,赵晓航,李建新,《丧偶对老年人孤独感的影响:基于家庭支持的视角》,《人口学刊》第6期(总第238期);
2019,李建新,刘梅,《我国少数民族人口现状及变化特点》,《西北民族研究》第4期;
2019,李建新、夏翠翠,《中国老年人口疾病转型:传统与现代》,《人口与发展》第4 期;
2019,张新辉、李建新,《现代化变迁与老年人家庭地位演变———以代际同住家庭经济决策权为例》,《人口与经济》第4期 ( 总第235期);
2019,张新辉、李建新,《社区老年服务供需动态变化与平衡性研究——基于CLHLS2005-2014年数据》,《社会保障评论》第2期(CSSCI&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刊);
2019,张新辉、李建新,《婚配年龄模式对个人主观福利的影响》,《人口与社会》第2期;
2019,刘瑞平、李建新,《生育对老年人健康长寿的影响》,《宁夏社会科学》第4期;
2019,李建新,《本土化问题意识与文化自觉》,《江村调查与社会科学的中国化-费孝通‘江村调查’80周年纪念文集》(周晓虹、张静等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页100-116;
2019,李建新,《毛泽东时代的人口政策和人口转变》,《历史的经验-中国人口发展报告》(任远主编),经济管理出版社,页94-118;
2018,夏翠翠、 李建新,《健康老龄化还是病痛老龄化——健康中国战略视角下老年人口的慢性病问题》,《探索与争鸣》第10期;
2018,李建新、刘瑞平、张莉,《中国城乡生命表编制方法探析》,《中国人口科学》第3期;
2018,夏翠翠、李建新,《社会经济地位对中老年人口慢性疾病患病的影响分析——以心脑血管疾病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为例》,《人口学刊》第3期;
2018,张浩、李建新,《老年人的低体重指数与其死亡风险的关系》,《人口与经济》第3期;
2018,张月云、李建新,《老年人失能水平与心理健康:年龄差异及社区资源的调节作用》,《学海》第4期;
2018,李建新,《本土化问题意识与文化自觉——从费孝通江村调查谈起》,《社会学评论》第1期;
2018,李建新、杨珏,《“胡焕庸线”以西的西部人口格局》,《西北民族研究》第1期;
2017,杨珏、李建新,《我国老年人自评健康影响因素分析——以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为例》,《老龄科学研究》第11期;
2017,张浩、李建新,《医疗待遇差别对退休职工自评健康水平的影响》,《老龄科学研究》第7期;
2017,李建新、张浩,《生育史对中国老年女性寿命的影响》,《中国人口科学》第3期;
2017,赵晓航、李建新,《社会经济地位与社会政治态度——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2)的实证分析》,《社会学评论》第3期;
2017,李建新、王小龙,《人口生育政策变迁与初婚风险——基于CFPS2010年调查数据》,《人口学刊》第2期;
2017,赵晓航、李建新,《当代青年的互联网使用与社会信任——基于CGSS2013数据的实证研究》,《青年研究》第1期;
2016,张浩、李建新,《医疗待遇差别对退休职工自评健康水平的影响》,《老龄科学研究》第7期;
2016,李建新、常庆玲,《新疆维吾尔族聚居地区人口婚育状况分析》,《西北民族研究》第1期;
2015,李建新、任强、吴琼等,《中国民生发展报告2015》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李建新、郭牧琦,《相对资源理论与夫妻权力关系的阶层差异分析》,《妇女研究论丛》第6期;
2015,黄文政、李建新、王亚娟,《人口问题上,我们跌入了多少个误区》,《世界知识》第19期;
2015,许琪、邱泽奇、李建新,《真的有“七年之痒”吗?——中国夫妻的离婚模式及其变迁趋势研究》,《社会学研究》第5期;
2015,李建新、刘保中,《健康变化对中国老年人自评生活质量的影响—基于CLHLS数据的固定效应模型分析》,《人口与经济》第6期;
2015,李建新、常庆玲,《新疆各主要民族人口现状及变化特征》,《西北民族研究》第3期(季刊);
2015,刘保中、张月云、李建新,《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青少年教育期望:父母参与的中介作用》,《北京大学教育评论》第3期;
2015,李建新,《中美印三国人口变化趋势及其影响》,《中国国情国力》,第5期;
2015,李春华、李建新,《居住安排变化对老年人死亡风险的影响》,《人口学科》第3期;
2015,梁建章、黄文政、李建新,《人口危机挑战中国 放开生育 刻不容缓》,《决策与信息》第2期;
2015,李建新、夏翠翠,《城乡老年人口医疗服务可及性差异探析》,《中国人口报》中央级2015年4月13日;
2015,李建新、刘保中,《城乡老年人口生活满意度差异及变化分析——基于CLHLS项目调查数据》,《学海》第1期;
2014,谢宇、张晓波、李建新等,《中国民生发展报告2014》,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4,梁建章、李建新、黄文政,《中国人口可以多生 反思中国人口政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4,李建新、李春华, 《城乡老年人口健康差异研究》,《人口学刊》第5期;
2014,李建新、夏翠翠、于学军,《第6章 家庭医疗支出与负担》,《中国民生发展报告2014》,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4,李建新、郭牧琦,《城乡老年人居住意愿影响因素分析》,《老龄科学研究》第9期;
2014,李建新、夏翠翠,《社会经济地位对健康的影响:“收敛”还是“发散”——基于CFPS2012年调查数据》,《人口与经济》第5期;
2014,李建新、夏翠翠,《我国城乡老年人口医疗服务可及性差异研究——基于2011年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数据》,《中国卫生政策研究》第9期;
2014,李建新、夏翠翠,《人口生育政策亟待全面彻底改革——基于人力资本、创新能力的分析》,《探索与争鸣》第6期;
2014,李建新、冯莹莹、杨鹏,《农村空巢老人生活质量研究》,《老龄科学研究》第5期;
2014,李建新、王小龙,《初婚年龄、婚龄匹配与婚姻稳定——基于CFPS2010年调查数据》,《社会科学》第3期;
2014,李建新、聂磊、常庆玲,《第二次人口转变与中国低生育率研究》,《创新与改革-中国人口转变》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
2014,刘保中、张月云、李建新,《社会经济地位、文化观念与家庭教育期望》,《青年研究》第6期;
2014,李建新等,《环境与遗传因素交互作用对老龄健康的影响——相关前期研究综述》,《医学与哲学A》第9期;
2014,胡雯、李建新,《中国城镇居民收入的性别差异研究——以北京、上海、广东三地为例》,《人口学刊》第1期,总第36期;
2013,李建新、聂磊、常庆玲,《第二次人口转变与中国低生育率研究》,《创新与改革-中国人口转变》,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
2013,谢宇、张晓波、李建新等,《中国民生发展报告2013》,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李建新、夏翠翠,《第6章 医疗与健康》,《中国民生发展报告2013》,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李建新,《中国人口之殇》,云南教育出版社;
2013,李建新,《人口变迁、人口替代与大国实力兴衰》,《探索与争鸣》第5期;
2013,李建新,《放开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第2期;
2012,梁建章、李建新,《中国人太多了吗?》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2,李建新、于学军主编,《中国民生发展报告2012》,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李建新、彭云亮,《我国实际低生育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邦戈茨低生育率模型应用》,《人口与经济》第4期;
2012,李建新、李娜,《中国放开现行计生政策的可行性——基于江苏省不同政策群体生育理想、生育意愿的调查》,《探索与争鸣》第7期;
2012,李建新、李嘉羽,《城市空巢老人生活质量研究》,《人口学刊》第3期;
2012,李建新、张涛,《从文明兴衰看人口规模与结构》,《中国科学报》2012年5月28日;
2012,李建新,《计划生育和中印未来》,《中国企业家》第9期;
2011,刘世定、李建新主编,《中国报告·民生·2011》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骆为祥、李建新,《老年人生活满意度年龄差异研究》,《人口研究》第6期;
2011,李建新、苏文勇、张月云,《中国当代育龄妇女生育意愿分析——以江苏6县市调查为例》,《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第2期;
2011,李建新,《30年的计划生育政策亟须改变》,《商务周刊》第1期;
2011,李建新、郭怡、胡雯,《历史视野下大国人口变迁的比较研究》,《中国研究》第2期;
2011,李建新,《“剩女”小问题“剩男”大问题》,《南方都市报》专刊,《南方网》2011年3月7日;
2010,李建新,《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研究》,《中国家庭问题研究报告》,中国人口出版社;
2010,顾宝昌、李建新主编,《21世纪中国生育政策论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李建新等,《社会支持与老年人口生活质量》,《老年人口家庭、健康与照料需求成本研究》,科学出版社;
2010,刘世定、李建新主编,《中国报告.民生.2010》,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李建新,《我们是否误读了马寅初》,《民主与法制》第20期;
2010,李建新、张春泥,《中西部农村地区婚育人群的生育意愿研究》,《人口与经济》第2期;
2010,李建新,《城乡社会“断裂”与“人口逆淘汰”再思》,《人口学刊》第1期;
2009,刘世定、李建新主编,《中国报告.民生.2009》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李建新,《中国人口结构问题》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9,李建新,《开放生育政策,天塌不下来!》,《共识》秋刊第2期;
2009,李建新,《中国人口数量问题的“建构与误导”——中国人口发展战略再思考》,《激辩“新人口策论”》2009年7月21日;
2009,李建新,《21世纪大国的人口实力较量》,《南方论丛》第三期;
2009,李建新、骆为祥,《生育意愿的代际差异分析——以江苏省为例》,《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期;
2009,李建新、丁立军,《“污名化”的流动人口问题》,《社会科学》第9期;
2009,李建新,《人口政策需要科学调控》,《探索与争鸣》第7期;
2009,李建新、李毅,《性别视角下中国老年人健康差异分析》,《人口研究》第2期;
2008,李建新,《生育政策与出生性别比偏高》,《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3期;
2008,李建新,《新疆社会经济的区域发展差距分析》,《西北民族研究》第2期;
2008,李建新,《中国人口数量问题的“建构与误导”——中国人口发展战略再思》,《学海》第1期;
2007,李建新,《老年人口生活质量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人口研究》第1期;
2007,李建新、骆为祥,《社会、个体比较中的老年人口生活满意度研究》,《中国人口科学》第4期;
2007,李建新,《国际比较中的中国人口老龄化》,《中国人口报》2007年1月3日第三版;
2007,李建新,《新疆穆斯林人口现状与家庭生殖健康服务的新模式》,《西北民族研究》第1期;
2006,李建新,《也论中国人口的百年战略——兼答李小平先生》,《人口研究》第1期;
2006,李建新,《中西部农村地区人口计划生育调查之分析》, 《人口学刊》第5期;
2005,李建新,《中国人口:太多还是太老》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李建新,《转型期中国人口问题》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李建新,《风险社会与中国人口结构风险》,《中国研究》第1期;
2005,李建新,《国际比较中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变动特征》,《学海》第6期;
2005,李建新,《滞后与压缩:中国人口生育率转变的特征》,《人口研究》第3期;
2005,李建新,《风险社会与中国人口结构安全》,《中国研究》第1期;
2004,李建新,《第十五章 生活方式与健康自评》,《健康长寿影响因素分析》曾毅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陆杰华、王广州、李建新等,《人口增长和消费模式对海洋渔业资源影响的实证分析——以舟山为例》,《人口学刊》第5期;
2004,李建新,《社会支持与中国老年人口生活满意度的关系研究》,《中国人口科学》增刊;
2004,李建新,《文明冲突中的中国文明与人口――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及人口要素》,《人口研究》第1期;
2004,李建新、于学军、王广州、等,《中国农村养老意愿和养老方式的研究》,《人口与经济》第5期;
2004,李建新,《中国与印度未来人口实力比较研究》,《人口学刊》第6期;
2003,李建新,《“公用地悲剧”与中国人口思考》,《人口研究》第2期;
2003,陆杰华、王广州、李建新等,《人口、消费、技术模式变化对我国海洋渔业生产影响的实证研究——以浙江舟山渔场为例》,《人口与经济》第3期;
2003,李建新、沈丽、陆杰华等,《舟山渔民人口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观的实证分析》,《市场与人口分析》第6期;
2002,陆杰华、王广州、李建新等,《经济转型期我国人口变化对水产品消费的影响》,《经济问题》第4期;
2002,李建新,《全球化与中国人口》,《人口学刊》第3期;
2002,李建新,《三种认识和解决人口问题的途径――以中国人口问题的认识与实践为例》,《人口研究》第6期;
2002,陆杰华、蔡文媚、李建新,《我国人口与海洋渔业资源系统仿真模型的建构》,《人口与经济》第3期;
2002,李建新,《西部大开发中的人口与环境问题》,《人口与经济》第1期;
2002,李建新,《中国人口:不能以追求减少人口数量为目标》,《人口研究》第4期《中国人口数量:究竟多少亿才合适?》;
2002,李建新,《中国人口:不能以追求减少人口数量为目标》,《人口研究》第4期;
2001,于学军、李建新,《低生育水平下的中国人口与经济发展》中国人口出版社;
2001,李建新,《低生育率的社会学后果研究》,《社会科学》第2期;
2001,陆杰华、王广州、李建新等,《人口与市场因素对海洋渔业消费品影响的仿真分析——以舟山市为例》,《人口研究》第4期;
2001,童玉芬、李建新,《新疆各民族人口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变动研究》,《西北民族研究》第3期;
2001,李建新,《新疆塔塔尔族调查研究》,《西北民族研究》第4期;
2001,李建新,《也论中国人口数量与结构问题——兼与翟振武教授商榷》,《人口研究》第5期;
2000,李建新,《倒金字塔理论与21世纪中国老龄社会》,《中国人口科学》第3期;
2000,李建新,《后人口转变论质疑》,《人口研究》第6期;
2000,李建新,《环境转变论与中国环境问题》,《 北京大学学报》第6期;
2000,李建新,《论生育政策与中国人口老龄化》,《人口研究》第2期;
2000,李建新,《人口与环境的理论研究及意义》,《市场与人口分析》第3期;
2000,李建新,《世界人口格局中的中国人口转变及特点》,《人口学刊》第5期;
2000,李建新,《稳定低生育率水平的涵义与作用》,《人口与计划生育》第6期;
2000,李建新,《稳定低生育率与生育政策调整最佳时期》,《人口研究》第4期《中国人口政策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文化纵横》2021年12月号转载;
2000,李建新,《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压缩型”环境问题特征》,《社会科学》第4期;
2000,于学军、陆杰华、李建新等,《中国西部大开发—人口与计划生育要先行》,《人口与计划生育》第2期;
1997,李建新,《不同生育政策选择与中国未来人口》,《人口研究》第1期;
1997,李建新、张风雨,《城市老年人心理健康及其相关因素研究》,《中国人口科学》第3期;
1996,李建新,《可持续发展与我国农村生育政策》,《人口与经济》第4期;
1996,李建新,《七、八十年代中国生育政策的演变及思考》,《人口学刊》第1期;
1996,李建新,《生育空间与生育政策挤压》,《人口学刊》第4期;
1996,李建新,《新疆维汉民族关系的调查研究》,《西北民族研究》第1期;
1996,李建新,《伊斯特林生育理论与我国农村人口调控》,《中国人口科学》第3期;
1995,李建新,《发展中的“承德人口控制模式”——承德市平泉县调查报告》,《人口与经济》第1 期;
1995,李建新,《山西翼城县“晚婚晚育加间隔”政策实施效果及思考》,《人口研究》第2 期;
1995,李建新,《第十三章 新疆汉族与少数民族离婚对比分析》,《中国八十年代离婚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乔晓春、李建新,《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再分析及其调整》,《人口与经济》第3 期;
1995,李建新,《第九章第一节 中国少数民族女性人口》,《中国女性人口问题与发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4,乔晓春、李建新,《对新疆人口年龄结构的调整与分析——新疆人口年龄堆积现象研究报告之三》,《人口研究》第4期;
1994,李建新,《人口转变新论》,《人口学刊》第6期 ;
1994,李建新,《京城百姓与住房》,《市场与人口分析》第1 期;
1994,李建新、杨力民,《新疆两次人口普查间人口出生率变动成因及人口控制效果评价》,《西北人口》第1期;
1994,李建新,《中国人口的婚姻状况与死亡水平差异》,《中国人口科学》第5期;
1994,李建新,《中国少数民族女性人口状况》,《百科知识》第10期;
1994,李建新,《中国现代化进程与人口转变的特点》,《社会学与社会调查》第4—5期;
1993,李建新等,《试论市场经济体制下人口流动对农村社区的影响》(合著),《社会学与社会调查(北京)》第5 期: 5-1-93;
1993,李建新,《疏附县人口产业结构及其转变对策》,《脱贫治富的人口对策(论文集)》第二集;
1993,李建新,《维吾尔族地区妇女生育率分析——新疆喀什妇女生育模式研究》,《人口研究》第2 期;
1993,李建新、乔晓春、杨力民,《新疆人口年龄堆积现象分析——新疆人口年龄堆积现象研究报告之一》,《人口研究》第4 期;
1992,李建新,《疏附县人口数量变化的一些特点问题及对策》,《脱贫治富的人口对策(论文集)》第一集;
1992,李建新,《新疆人口的控制与实施》,《西北人口》第3 期。
英文:
2024. Li Jianxin, Liya Qiu, “Demographic transition and population dynamics in Xinjiang, China.” China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Studies. 20 May 2024 Volume 8, pages 78–95;
2019.Xia Cuicui, Li Jianxin, “Socioeconomic Status Impact Hypertensive Risk and Treatment among Older Adults in China.” Glob Clin Transl Res.02:62-68;
2018.WU Jiawei, LI Jianxin, “The Impact of social participation on old people’s death risk: an analysis from CHLLS”. China popul. dev. stud. 02:173-185;
2003.Li Jianxin, Xuejun Yu, Guangzhou Wang and Liu Hongyan."Old Age Supportin Rural China: An Empirical Study". China Population Today 06:9-16;
2001.Li Jianxin."Maintain a Low Fertility Level and Realize SustainableDevelopment". China Population Today. 05:6-7;
2001.Li Jianxin."An Initial Simulation Study of Market Force and Marine AquaticProjects: Zhoushan'sExperience". Pp.23972407 Proceedings of 2001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Science & Engineering. Harbin Instituteof Technology
Press;
1995. Li Jianxin. "Marital status and mortality differentials in the Chinese population". China Journal of Population Science7(1):1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