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2022年11月27日上午,北大国发院MBA讲坛第56期举行。本文根据教育部长江学者、北大博雅特聘教授、国发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健康老龄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雷晓燕的演讲整理。
今天和大家分享我对于“中国式现代化”这个题目的理解,同时结合个人的研究领域,谈一下我国的人口变化形势与中国式现代化之间的关系。
先来回顾今天话题的背景,就是党的“二十大”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容和目标。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今天的主讲内容将重点涉及其中与“人”有关的三方面内容,分别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报告明确表示,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的战略安排是分两步走:第一步是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步是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强调了2035年和2050年这两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以及对应的战略任务。
下面我重点从五个方面来谈谈我的观察和理解:
1. 我国的人口总量、结构现状和发展趋势;
2. 人口形势与“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
3. 人口形势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4. 人口形势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5. 政策建议。
联合国最新公布的《世界人口展望2022》报告就未来人口趋势做出了高、中、低三类预测,我们选取居中的预测数据,按照16岁及以下、17岁至64岁、65岁及以上这三个年龄群体来分组,发现2022年到2050年中国分年龄组的人口变化将有以下趋势和特征:
1. 2022年-2050年中国的人口总量呈下降趋势。人口数量将由2022年的14.3亿,下降到2035年的14亿,2050年继续下降到13.2亿,但人口总量始终保持较大规模。
2. 老龄化趋势明显。65岁以上人口占比将从2022年的13.8%,到2035年和2050年分别上升至22.6%和30.2%,上涨趋势非常快。
3. 少子化趋势显著。16岁以下人口占比将从2022年的19.4%,到2035年下降为13.0%,下降趋势很大。尽管生育政策已经放开三胎,但是效果尚不明显,预期2050年将继续下降到12.9%,降幅有所收缩,但少子化这一整体趋势没有变。
4. 劳动力人口减少趋势明显。预计17岁至64岁的劳动力人口占比,将从2022年的66.8%,到2035年下降为64.4%,再到2050年降为56.9%。同时,2022年、2035年、2050年的劳动力人口数量将从9.5亿降到9亿,再降到7.5亿。
联合国《世界人口展望2022》报告预测,中国的人口总量会下降,但人口规模仍然较大。从经济角度来看,这一趋势和“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有什么关系呢?
首先,看人口规模和经济体量的关系。用各国人口与经济数据绘制的图形可以看到,人口规模与经济体量正相关,即人口规模越大的国家经济体量越大。对人口规模与GDP关系绘制拟合线,看到中国是落在拟合线之上的,这表明同等人口规模情况下,中国的经济体量更大;而印度的人口规模和经济体量正好符合拟合线。可见,至少是2019年以前,中国在同等人口规模国家中,经济发展得相当不错。
其次,看人口规模和人均GDP的关系。可以看到,人口规模与人均GDP负相关,即人口规模越大的国家人均GDP越低。仍然对照这组关系数据所绘的拟合线,中国同样高于平均水平,而印度仍然正好落在拟合线上,所以中国的人均GDP也高于同等人口规模的国家。当然,美国、韩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在更高的位置,这些国家人口规模小但是经济更发达。
以上人口规模和经济体量、人均GDP的两组关系数据,虽然只显示了相关性,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因果关系,但还是体现出中国要实现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将面临挑战,因为人口规模越大的国家经济水平相对越低,而现代化目标对经济水平有较高要求。有测算数据表明,如果我们要在2035年实现现代化目标,年均增长率要达到约5%。
一方面要达到足够的经济增速,另一方面经济发展受多重因素影响。这些影响因素包括经济发展所需的各类要素,如劳动力、资本、技术发展。其中,劳动力要素包括劳动力规模和劳动力的工作潜力,资本要素包括物质资本也包括人力资本。
结合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目标所要求的经济增速,来看看这几方面都需要注意什么:
一是劳动力要素。
首先从劳动力规模来看,未来我国15岁至64岁的劳动力人口占比将呈下降趋势,但是相较于非洲、亚洲、欧洲、拉丁美洲和北美洲的国家,我国的劳动力人口占比仍然较高,即较大的劳动力人口规模仍然可以对经济增长发挥作用。
其次从老年人的工作潜能来看,我国老年人的工作潜能还有较大挖掘空间。我国规定的城市人口退休年龄为男性60岁,女性干部55岁、工人50岁,这意味着我国在做国际比较中所统计的部分劳动力人口,有很大一部分人已经因为退休而退出劳动力市场。为此,我们赵耀辉老师团队在研究中考虑到退休人员的健康条件,以及他们退休后继续工作的实际情况,对这个群体的工作潜能做了预测。把69岁以下的退休人员分为农村人和城市人两组,由于我国农村没有实施强制退休制度,很多老年人都是活到老干到老,因此主要分析了城市老年人的工作潜能,并将城市老年人又分为受教育程度低(初中及以下)和受教育程度高(高中及以上)两组。结果显示,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也无论受教育程度高低,我国老年人都有相当大的工作潜能。尤其是65岁-69岁的城市女性,她们当中具备的未释放的工作潜能,在低教育程度组占比54.6%、在高教育程度组占比55.4%。可见,未来想要应对劳动力人口下降的挑战,还是有可以挖掘的空间。
二是资本要素。
先简单看储蓄,储蓄可以积累起来用于未来投资,这和消费对经济的影响不同,消费对经济的短期发展有重要作用,而储蓄涉及未来投资,对经济的长期发展更重要。
把世界各国老龄化程度与储蓄率绘制一个关系图,可以发现老龄化程度越高的国家储蓄率也越高。二者虽然不是特别显著的正相关,但是确实有这样的倾向。而中国的储蓄率远远偏离这个拟合线,也就是说中国的储蓄率远远高于同等老龄化程度的其他国家,从资本积累的角度来看,中国的高储蓄率可能成为未来中国经济长期发展的潜力。
三是人力资本要素。
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是衡量人力资本的重要指标。从国际比较来看,中国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人口中的占比相比其他国家还很低。同时,依据2021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公布的数据,中国成年人整体受教育程度也较低,其中,低受教育程度者占比相当高,中高受教育程度者占比较低,未来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再看教育投入的情况,2017年我国公共教育支出仅占GDP 3%,而挪威、丹麦等发达国家是7.2%。我国劳动力整体受教育程度偏低,也和我们教育投入偏低有关,未来的人力资本也有可挖掘的潜力。
四是技术要素。
我们以代表性国家的机器人存量和新安装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来评估技术水平的发展。数据显示,我国的机器人存量在2013年之后飞速上涨,2015年甚至超过日本、韩国、瑞典等发达国家;机器人的安装量也在2013年后显著增加,但是2017年开始下降,至于这只是临时下降趋势,还是长期下降趋势,未来还有待观察。
由于我们国家人口规模非常大,增量这么快也不足为奇,那么机器人的人均存量和新增量是什么情况呢?数据显示,人均存量和增量同样在2013年双双上升,但是至今整体还是处于非常低的水平,而且始终没有赶上美国。可喜的是,我们人均存量和增量每一年的增长速度在2017年左右已经接近美国,但尚不确定未来是否能保持这样快速的发展水平。
综合以上方面来看,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面临诸多挑战,但也存在较大的潜力和发展空间,如果能很好地利用这些潜力和发展空间,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这一目标就能更好实现。
从字面理解“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首先,“全体人民”是指不漏一人,是没有地区、年龄、身份地位等差别的全体人民,所以,实现这个目标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解决不平等问题。
目前,我国已经消除了收入贫困,基本达到小康水平,但是离共同富裕的标准还差很远。从消除收入贫困来说,政府把钱发给低收入者这样的转移支付政策,可以在短期内消除收入贫困,但是要达到富裕的程度,最终还是需要提升低收入者长期的自生能力。
解决不平等问题时所关注的指标,不仅仅包括生活水平的不平等,还包括和发展相关的多维度指标,如生活资源、健康状况、教育机会和数字技术等。我和沈艳老师的团队在研究中把数字技术纳入了多维衡量贫困的指标,因为数字技术是一个很好的发展资源,如果当下还没有数字技术的可及性,个体的生活、健康、教育等方方面面的发展都会比较困难。
相比传统的多维贫困研究角度,纳入数字维度的方式我们称之为“新多维贫困”的角度。当以新多维贫困的角度来分析现状,我们发现:近十年来,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的多维贫困程度都在降低,但是农村人口的多维贫困程度目前还是较高;从年龄角度来看,老年人和中年人的多维贫困程度都在降低,但是老年人的多维贫困程度也还是很高。这两个群体特别值得关注。
由此看来,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就要特别重视解决城乡差距、年龄差距、数字鸿沟等问题。
人口形势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有什么关系?现在最受关注的环境影响因素是碳排放。我们最近也做了一些相关研究,主要从需求侧来看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影响。结果发现,不同年龄群体的消费结构不一样,对应的各类消费品在各行业生产时所产生的碳排放也不一样,所以不同年龄群体对应的碳排放情况也就不一样。
研究中,我们通过计算不同群体对应的碳排放水平来研究人口规模和人口结构的变化对达成碳排放目标的影响。在2035年和2050年这两个关键时间节点,我国的人口规模和结构不同会带来碳排放量的变化。具体来说,加入人口变化因素时,未来的碳排放量会比只考虑经济增长时的要少得多,也就是说,人口形势变化将对我们实现双碳目标有所贡献,考虑到这个因素之后,因减排目标而对经济的约束就可以相对松一些。
从这个意义上讲,对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目标,我国人口形势的变化对其有促进作用。
综合以上分析,人口形势对于经济发展既有负面影响,也有利好因素,所以实现现代化目标需要综合考虑两方面因素。
第一,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
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这说明国家层面已经清晰地意识到,人口形势变化对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挑战。生育支持体系重在降低生育、养育和教育方面的成本,生育方面包括改革产假制度,养育方面特别需要增加0-3岁托育资源,而教育方面,国家最近实施了“双减”政策。我们认为教育减负最重要的是从供给方面加大优质教育资源,因为我国对教育的投入还不够,同时教育资源的发展也不平衡,进而导致大家对优质教育资源的争夺以及出现“内卷”的社会现象。
第二,建立健全养老保障体系。
建立健全养老保障体系,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关键。养老保障体系包括社保、医保和长期照护险等。目前,我国针对养老金政策实施了多项改革,尤其是最近个人养老金方面的改革正在大力推进,这是非常重要的改革方向。医保方面,从2003年推出“新农合”到2007年的“城居保”,再到后面逐步深化医疗支付改革等,政府一直都在做很多努力,当然也还有很多工作需要继续做。长护险方面,目前全国已有40多个长护险试点城市。长护险与老年人的养老方式息息相关,目前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未来还需要长足发展。
总体上,要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定要关注养老保障问题,否则会消耗掉很多社会资源,进而阻碍现代化进程。反过来,如果做好了养老保障,也能够更好地利用老年人的工作潜力来推进现代化建设。
第三,建立经济发展支撑体系。
经济发展支撑体系包括人口、技术、教育和健康等方面。前面三个很容易理解,从健康方面来说,健康本身就是很重要的人力资本。老年人更健康,不但可以减少社会的养老和医疗负担,还能发挥更大的工作潜力。年轻人更健康,可以为实现现代化目标提供更充足的人力资本,而且同样可以减少医疗和未来的养老负担。
第四,消除多维度的贫困。
这包括多关注机会均等和长期发展,以及城乡差距和数字鸿沟问题。
第五,经济政策与环境政策相协调。
老龄化一方面影响到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对实现减排目标有积极作用。虽然这只是人口形势与环境关系的一个方面,也启示我们在制定经济和环境政策时,要把人口变化等因素综合考虑,从而更好地实现绿色低碳发展。
第六,尽快把经济平稳发展纳入工作重点。
要实现2035年的现代化目标,时间已经十分紧迫,据测算,要保持2020到2035年5%的经济增长率,意味着三个5年的平均增长率分别要达到5.5%、5%和4.5%。而过去三年受疫情影响,我国的经济、生活各方面都受到较大冲击,经济增长不尽如意。目前应尽快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尽快把经济平稳发展纳入工作重点,这样才能如期完成2035年和2050年的中国式现代化目标。
整理:何又夕 | 编辑:王贤青 王志勤
雷晓燕,北大国发院经济学教授、北大博雅特聘教授、教育部经济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雷晓燕教授还担任北大国发院党委书记、北大国发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北大健康老龄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北京大学人力资本与国家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经济学(季刊)副主编、Journal of Economics of Aging副主编、“中国劳动经济学者论坛”2021-2022轮值主席。雷晓燕教授的研究兴趣包括劳动经济学、健康经济学、应用计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