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denav header background
sidenav background

沈艳、雷晓燕教授与杨玲合作论文被《金融研究》接受发表

发布日期:2022-09-23

近日,国发院沈艳教授、雷晓燕教授和博士后杨玲合作完成的论文“数字时代中国老年人被诈骗研究——互联网与数字普惠金融的作用”发表于《金融研究》2022年第8期。文章采用具有全国代表性的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研究在我国数字化和老龄化背景下,老年人被诈骗情况的主要特征并探讨数字技术和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作用。

数字化和老龄化是当下我国面临的两大趋势。截至2021年底,我国互联网普及率为73.0%,网民规模高达10.3亿;同时,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为2.0亿,占比已达14.2%。如何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以及防范由于不擅长使用数字技术而被骗等新问题,是保护老年人权益、增进其福祉的重要议题。

文章首先提供了成为诈骗目标和被骗的老年人的群体画像。文中构造的防骗能力指数显示,虽然经济欠发达省份的老年人不太容易被骗目标,但他们的防骗能力也明显更低。

文章进一步评估了老年人使用互联网对反诈的影响,并考察个体特质和数字普惠金融两个方面的作用。分析发现,第一,使用互联网同时具有“曝露效应”和“学习效应”,即互联网的使用增加了老年人被诈骗接触的发生率(曝露效应),但却减少了他们实际被骗的可能性和损失金额(学习效应)。第二,更容易成为诈骗目标的是经济条件较好的群体,包括城市居民、男性和受教育程度高的人群;但被诈骗接触后,相对脆弱的群体更容易实际受骗,如农村居民、女性和受教育程度低的人群。第三,当地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程度也是影响老年人是否实际被骗及损失大小的关键因素。

进一步的分析显示,使用数字技术的正面“学习效应”对信息相对匮乏的农村和女性老年人作用更大,超过了负面的“曝露效应”;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程度对女性老年人的助力作用发挥得更为明显,但在农村地区的作用仍待进一步提高。

基于上述发现作者提出如下建议。第一,老年人使用数字技术总体上利大于弊,不能因噎废食。第二,精准定位帮扶弱势群体,遏制电信网络诈骗多发高发的态势。第三,数字技术的适老化建设要重视农村地区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第四,多措并举以加强对诈骗相关知识的教育和防骗技能的培训,尤其是针对认知能力不足的老年人。

作者简介

沈艳,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沈艳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大数据和互联网金融、理论和实证计量经济学、微观金融、社会经济状况等。

雷晓燕,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北京大学健康老龄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雷晓燕教授的研究兴趣包括劳动经济学,健康经济学,应用计量学。

杨玲,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育部-北京大学人力资本与国家政策研究中心博士后,主要研究领域为养老、老年健康、健康经济学和教育公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