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丨闫桂花
加速老龄化时代,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已箭在弦上,但关于中国退休模式的全貌,尤其是考虑到占比最大的农村人口,还一直缺乏一个明确的认知。世界银行经济学家John T. Giles,以及北大国发院教授雷晓燕、赵耀辉,研究员王格纬、王亚峰即将发表在Journal of Pension Economics and Finance杂志上的一篇论文填补了这一空白。该论文通过对经济、社会等各个层面的微观数据分析,揭示出了中国退休群体的五大特征,而这些特征为制定退休以及生育支持等相关政策提供了启发。
该论文的数据来自最新一期(2018年)的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这是一项全国范围内的跨学科调查项目,涵盖中国45岁及以上中老年人的就业、经济、健康、教育程度、养老支持来源等丰富的微观数据。
作者在这里用的退休概念比较宽泛,既包括正式退休,指的是从公共部门退休,一般是城镇老人;也包括非正式退休,主体是因为身体等原因无法继续工作的农村老人。
特征一:在退休年龄上,城乡和性别间差异显著
受城乡二元制影响,城乡退休年龄有着强烈的二元分割特点。另外,受退休政策以及其他因素影响,性别差异也非常明显。从以下几组数据可以看出:
- 50岁以上人群中,城镇居民的退休率(63.4%)是农村居民(31.1%)的两倍以上。
- 75-79岁,城镇居民退休率92%,农村居民退休率59.6%。
- 50-54岁城镇女性的退休率高达49.3%,而同龄农村女性退休率仅为22.2%。
- 60-64岁,城镇男性退休率65.1%,农村男性退休率19.6%。
作者指出,这种城乡退休差异并非源自城乡工作性质和务农季节周期带来的城乡劳动强度不同。从分城乡、分性别周均工作小时数随年龄的变化来看,农村老人的劳动参与率高且劳动小时数(劳动强度)也并不低。
在城镇,退休人群由职工养老金系统覆盖,执行强制退休制度,男性60岁退休,工人身份的女性50岁退休,干部身份的女性55岁退休。与之相比,农民一般是工作到年老体力不支才会停止。
论文发现,在城镇,强制退休加上慷慨的养老金(在控制了年龄、教育水平、健康状况等因素后,已领取职工养老金可使城镇户口男性和女性就业率分别下降19和20.6个百分点),让大量城市退休人员在仍可以继续工作的情况下,不得不退休或者选择退休,甚至提前退休。英国布拉德福德健康研究所的Bo Hou等人今年发表在《中国经济研究》期刊上的一篇论文也显示,从身体健康考虑看,中国城市居民还有大量的工作潜能有待挖掘。他们发现,45-69岁间可以加入劳动力大军的、未在就业状态的城镇居民,至少还有3100多万。
因此,弹性而非强制退休应成为一个政策选择。
特征二:养老金城乡差异巨大
在城镇,与强制退休相匹配的养老金制度已相对完善,但在农村,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新农保)于2009年才初步建立,覆盖了农业和非农就业的农村居民;2011年推行的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覆盖了非正式工作的城镇居民,包括小型私企职工和自雇人员。上述两项养老保险于2019年合并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相比于城市职工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参与率和领取待遇标准都不够高,而且新农保的领取不要求停止工作。
这是作者在论文中列出的两组关键数据:
- 94%的城镇老人至少有一种养老保险,而这一比例在农村老人中仅占88%。
- 约77%的城镇居民有职工养老金(企业养老金和政府养老金两种),平均每月可领取退休金2600元,其中政府养老金是4000,企业养老金2500。而在农村,可以享受该养老金的比例只有6.3%。82.2%的农村居民有居民养老金,其中绝大部分是新农保,每月养老金只有100元。
雷晓燕教授告诉界面新闻记者,从退休金数据可以看出,中国城乡差异巨大,如何平衡养老金支出、加大对农村居民的退休保障,在共同富裕的目标下,应该成为政策的主要关注点之一。
特征三:即使考虑到照顾孙辈的需求,中国城市群体延迟退休的空间也很足
在应对老龄化的讨论中,延迟退休被视为最重要的政策手段之一。但围绕延迟退休还存在一种说法,即受文化、社会保障等因素影响,中国存在大量退而不休的人群,比如,帮助子女照顾孙辈的人群,所以很多人担心,延迟退休年龄可能给退休人群带来过高压力。
不过这项研究显示,即使把需要照看孙辈的老人群体剔除掉,中国老人的退休年龄跟西欧高福利国家相比,也还有很大的延迟空间。
作者将中国老人按照性别、城乡做了区分,然后将照料孙辈群体的退休年龄,以及不照顾孙辈群体的退休年龄分别予以展示,跟7个经合组织发达国家(法国、德国、意大利、加拿大、美国、日本和韩国),以及两个经济发展水平与中国近似的亚洲发展中国家(印度和印度尼西亚)做了对比。
这是他们呈现的关键发现:
- 中国农村老人的退休模式更接近印度和印度尼西亚,而城镇老人的退休模式更接近经合组织的富裕国家。
- 中国55-59岁城镇女性的退休率是所有国家中最高的,50-54岁城镇女性的退休率比其他国家高出更多。
- 几乎一半65岁以下的退休女性会照看孙辈,但即使把照看孙辈的老人剔除,50-54岁城镇女性的退休率减少13.6%之后,也仍然高于西欧福利国家。
特征四:夫妻双方倾向于“联合退休”
论文发现,配偶的工作状态与个人退休决策存在很强的相关关系。
在城镇,配偶在业的男性老人和女性老人工作的概率比配偶退休的分别高出29和32个百分点。
在农村,配偶在业的男性老人和女性老人工作的概率比配偶退休的分别高18和29个百分点。
因此,延长女性退休年龄可能同时增加男性和女性的劳动力供给。
特征五: 家庭照护需求是延长女性退休年龄的重要障碍
尽管中国女性退休年龄有很大提升空间,但需要注意的是,很多女性在照看孙辈和年迈父母方面花费了大量时间,这也是很多女性选择提早退休的原因。家庭照护对女性的需求高峰差不多在50-60岁左右。
论文发现,一个家庭中每多出一位6岁以下的儿童,那么城镇女性和农村女性工作的概率就会分别减少6%和4.1%。一位6-12岁幼儿,可能会导致城镇女性不工作的概率减少6.5%,不过同年龄段儿童的存在,与农村女性是否工作之间不存在明显相关。
特征三、四、五均显示,延迟退休年龄仍存在空间,尤其是对中国女性而言。与此同时,增加幼儿托育保障,连同去除城市强制退休限制,可以解放更多老年劳动力,尤其是女性劳动力,让延迟退休的政策更加可行。
尽管如此,延迟退休年龄对生育率的影响仍值得关注。比如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封进就曾警告,延迟退休可能会导致很多家庭缺乏足够的育儿支持从而选择延迟初育年龄。因此,相比一刀切提高退休年龄,弹性退休制度可能是个更好的选择。
综上,从中国退休群体全貌来看,就算考虑到大量老人退休后承担了照料孙辈的任务——即“退而不休”,中国城市群体(尤其是女性)延迟退休年龄依旧有很大空间;与此同时,通过弹性退休制度、可以让愿意工作的老人选择继续工作;增强家庭育儿等保障,可以解放更多老年劳动力;而延迟女性退休年龄,又可以通过“联合退休”倾向,让延迟退休年龄变得更加可行。另外,数据揭示了城乡在退休年龄和养老金方面的巨大鸿沟,在共同富裕的愿景下,这一问题值得关注。
参考资料:
One Country, Two Systems:Evidence on Retirement Patterns in China, by John Giles, Xiaoyan Lei,Gewei Wang, Yafeng Wag, Yaohui Zh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