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2月19日至21日,“健康长寿的社会、环境和遗传影响因素科学研究前沿”国际研讨会在北京香山召开,详情点击。
附:曾毅教授香山会议发言稿(PPT)
(第一版)
不久前,关于“健康长寿的社会、环境和遗传影响因素科学研究前沿”的第296次香山科学会议召开。会议期间,大家讨论热烈。自然科学家微观切入,小到一个模型动物甚至某一基因;社会科学家则是大至医疗卫生体系改革、社会公共卫生问题等。但是,会议执行主席杨焕明教授和曾毅教授也同时表示,在老龄健康这个本该跨学科交叉的研究领域,中国自然科学家和社会科学家至今还没有进行实质性的亲密合作。
“迄今为止,我国大部分有关健康长寿项目的研究內容与成果都局限在社会科学范畴,尚无社会、自然科学联合攻关的综合交叉项目与成果。”作为北京大学老龄健康与家庭研究中心负责人和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曾毅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在本次会议上,美国与德国科学院院士、德国马普研究院人口研究所金沃泊(James W.Vaupel)教授指出,多项研究表明,人类不同个体在健康长寿方面的差异25%左右是由遗传基因造成,而75%左右是由社会、行为、环境因素及其与遗传基因的交互作用造成的。这就是说,健康长寿主要不在于遗传,而七成在于后天环境及其与遗传的交互作用。因此,进行跨学科交叉合作是国际老龄健康研究的主流。
目前,国际学术界与很多国家政府都认识到,要大力加强科学研究与社会实践,在人口老化与长寿的同时,实现人群健康存活期上升而病残期比例下降。很多发达国家及一些发展中国家在近一二十年来投入大量经费开展健康长寿的社会、行为、环境与遗传因素的综合交叉研究。
欧盟不久前启动的12 国参与的社会、自然科学跨学科研究健康长寿的项目(GFHA),其样本为2800对90岁以上兄弟姐妹与2900位年轻人,作为控制组,从社会科学与遗传学角度探索健康长寿的科学基础。该项目聚集了人口学、老年医学、遗传基因、遗传流行病学、分子生物、生物信息与统计学等多学科专家,是一典型的跨学科综合交叉项目,目标在于确定与老年人生理心理健康相关的基因、社会、行为与环境因素,以实现健康老龄化。韩国以及我国的台湾省等也投入大量经费,开展大规模的老龄健康跨科学的研究。
这次香山会议召开适逢我国第一次发表关于老龄问题的《中国老龄事业的发展》白皮书。进入21 世纪后,中国人口老龄化与老年人口高龄化来势迅猛。2005 年底,中国60 岁以上老年人口近1.44 亿,占总人口比例的11%%。我国最需照料的80 岁以上高龄老人将从2000 年的1150 万迅猛增加到2050 年的1 亿以上。因此,国家“十一五”总体规划中包括了关于“认真探索人口老龄化对策措施”的内容。
但目前我国相关研究还呈现出比较分割、分散的状态,跨社会学科与自然学科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这种现状很不利于研究的深入,也很难得到客观可靠的科学结论。因此,我们急需改变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分离的局面,尽快立项开展对健康长寿的学科综合交叉研究。”曾毅认为,由社会与自然科学学者分别单独进行健康长寿影响因素研究,绝不是科学可行的途径,必须由社会科学与生物科学交叉联合攻关。在分析某一个或者某一组基因对健康长寿影响时,除了要控制社会与自然环境因素的独立作用外,还要充分考虑基因因素与社会、自然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
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张亚平院士呼吁,我国必须协调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各方面力量,开展健康长寿的大范围大样本多学科联合攻关研究。卫生部老年医学研究所杨泽教授也认为,以治疗某一疾病为目标的研究虽然重要,但解决的仅是很小比例人群的问题,以健康长寿为目标的跨自然与社会科学研究则代表了全体人民的利益。
专家建议,应特别强调遗传、社会、行为、环境等因素的综合交叉研究,提出符合我国国情的跨学科研究创新计划;切实做到全国一盘棋,资源共享,人口、社会与遗传资源数据库的综合交叉共同开发利用,优势互补,培养造就学科交叉优秀科技攻关队伍,以获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社会、行为与基因干预工程的有效可行方案与关键技术,实现高水平的理论创新。
|